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深度报道  > 正文

用镜头记录中华对角羚
——从曹县走出来的生态环保摄影家葛玉修

作者: 臧宾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2-28 09:41

image.png
葛玉修拍摄的中华对角羚
image.png
葛玉修向藏族牧民展示其拍摄的作品

山东籍退役军人葛玉修,人称“青海湖鸟王”“中华对角羚代言人”。他从事野生动物摄影28年,深入青海湖200多次、三江源25次、可可西里无人区15次,行程15万多公里,历经艰险拍摄了大美青海近20万幅生态主题照片。

28年环保情

葛玉修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、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、青海省金融摄影家协会主席;北京师范大学——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特聘环境教授,青海省委党校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;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特聘专家、“青海青”民间环保网站创始人;中国银保监会青海监管局纪委原书记。他先后荣获“最美青海人”“绿色中国年度人物”、中国“斯巴鲁生态保护奖”“地球绿肺天使”“中华环境奖”、齐鲁英才“十佳人物”环保公益奖;2016年,被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请为“中华对角羚代言人”。

葛玉修1970年从曹县入伍,从军24年,上校军衔,先后3次立功,20余次受嘉奖。1994年,他转业到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工作,部队传承给他的优秀“基因”和热血铸就的军魂相伴他的大爱人生。葛玉修为了生态环保事业,圆自己的绿色中国梦,1995年以来,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义务投身生态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纪实拍摄工作。

从事环保志愿行动28年来,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业余时间,不知疲倦地行走在青海高原上。为了追踪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变化,他先后266次奔赴魂牵梦萦距西宁200公里的青海湖,走进三江源、远涉可可西里无人区,行程15万多公里。

15万公里丈量青藏高原

中华对角羚是中国独有的物种,仅存于环青海湖地区,二十世纪初不足300只,比大熊猫还要少,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“世界极危级物种”。

要想保护中华对角羚,就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,然而历史记载甚少,只能亲历观察拍摄获取。中华对角羚十分机敏,百米闻声而遁,奔跑速度惊人,遇险时臀部炸起白色毛团向同伴示警,近距离拍摄十分困难。

为拍摄中华对角羚,风雪中他成为“雪人”;沙海中他成为“沙人”;高原缺氧他追踪拍摄,生命禁区他日夜蹲守;46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极度缺氧,他嘴唇发紫头脑欲裂几近窒息;他三次与野狼遭遇,最近的一次距离只有30多米。中华对角羚的个体和种群,求偶和交配,跳跃瞬间和高难度的直立画面,在他高超的摄影技巧下记录成像。

从镜头和画面中,葛玉修看到了中华对角羚独特的美,同时也目睹了它们的鲜血尸骨和悲号,为了呼吁和拯救濒临灭绝的中华对角羚,一种强大的使命感涌上心头。

为了保护中华对角羚,葛玉修只身上高原、去北京、查资料、访牧民、请教专家,并撰文以羚羊为第一人称的方式发出“救救我”的呼喊。他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“青海青”,自费制作展板、条幅,发起保护中华对角羚签名活动。

在他的推动下,2007年12月,世界第一个“中华对角羚保护区”、第一个“中华对角羚保护站”在青海湖畔成立,葛玉修被聘为荣誉站长。

随着政府的重视、保护力度的加大,中华对角羚现有数量已增至3000余只。看到中华对角羚数量的增长,葛玉修很是欣慰,但他却快乐不起来,一个民族情结无法释怀。

为了让全社会都来保护中华对角羚,葛玉修精心制作课件,他走进小学、社区,进入清华、北大,登上cc讲坛,步入国家地理大讲堂,在4700米的长江源头沱沱河现场直播,先后在全国各地进行环保公益讲座600余场,受众近30万人,被多所院校聘任为客座教授。

20万张图片记录野生动物

高原上有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和鸟类。为了拍摄白天鹅,大年初七,零下20多度的气温,他掉进青海湖的冰窟里,爬出冰面的葛玉修瞬间成了冰人。为拍摄黑颈鹤,他在海拔4300米的玉树州隆宝滩陷入沼泽,在即将沉没的时刻,他借助草墩逃过一劫。

为拍摄斑头雁、渔鸥、棕头鸥、鸬鹚,他只身爬上了人迹罕至的三块石孤岛,经历了狂风暴雨,飞沙走石,巨浪呼啸,在岛上七天七夜。七天没喝一口热水,没吃一口热饭,脸上晒掉了皮,鞋子磨破了底,身上被蚊虫叮咬出18个大包。

中华对角羚“普氏原羚”青海湖周边地区成了它仅存的栖息地,这种动物属中国独有!葛玉修还了解到,1996年和1998年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红皮书列为极危级(CR)动物,1999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。“普氏原羚”被葛玉修发现时,仅存200余只,比大熊猫的数量还要少。他偶然拍摄到的这张图片,不仅填补了全世界“普氏原羚”的影像资料空白,也使他有幸成为国内拍摄到“普氏原羚”影像资料的第一人。

28年来,葛玉修为保护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付出了沉重代价,多次遇险,险些丧命,身体落下老寒腿、心脏病症;他为政清廉,靠工资吃饭,把仅有的积蓄都用在纪录生态环保事业;家庭方面,妻子提心吊胆,女儿时时牵挂,全家处处节俭,祈求顺利平安。

作为一名受党和人民培养多年的战士、义务志愿者,葛玉修用勤奋和执着、无私与奉献,谱写了一曲生态环保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赞歌。

文/通讯员 常志江 记者 臧宾

图/受访者提供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